公益热点
捐赠故事 | 教书育人心不改,筑梦奉献显担当
“请问,是郑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吗?我想捐赠……”电话那头,是基础医学院张赛扬老师,在与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张老师说,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同样肩负着育人职责,会经常跟学院辅导员老师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近日得知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因家中突然出现变故,生活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于是萌生了通过捐赠资助他们的想法,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了将张赛杨老师的爱心及时落到实处,郑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经过实施方案确定、学院推荐、选拔等组织工作,最终确定了受助同学,将张老师的捐赠发放到这位同学手中。据了解,该同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同时还在学科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张赛扬老师希望他的资助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心想事成,可以到理想的学校深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张老师的眼中“教师”这份职业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当被问及“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是如何看待困难学生资助”时,张赛扬老师回答道:“我的主观感受是现在的同学们普遍生活水平比原来高了,需要资助的同学比例并不高。但还是会有部分同学家庭真的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尤其对于我们医学生同学,医学本身课业压力就比较大,很难再抽出时间勤工俭学。因此虽然我能力有限,还是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这些同学一点帮助。”
“学校给予我最独特的就是良好的学习平台,让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后者,经过几年的积蓄逐渐成为了我们团队的研究特色,”张赛扬老师说道。张老师捐助家庭困难学生的举动,一方面,直接从经济上给予学生以无私援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家庭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无助的特殊时期,及时送上老师的关爱和组织的温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归宿感和幸福感,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立志成才的勇气和信心,培育了学生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的高尚品德。张老师通过这种暖心之举,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彰显了高校教师不仅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同时还富有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赛扬老师认为:“学生大学期间(或者说在进入社会前,越早越好)要对自己的职业/人生有清晰的规划,且有明确的实现路径。尤其是后者,更为重要,同时后者也可以是对自己的规划是否清晰的一种检验。对于医学生,如果想在本专业取得进展,现在看来是必须要经过硕士/博士深造的。因此在本科阶段需要明确自己希望从事的研究领域。如果研究领域能细化到某个具体的方向(特定蛋白、基因)那是非常可贵的,而且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但至少应该细化到某种疾病或者病理/生理过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张老师认为“经济上的困难给年轻人带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困扰,也许因此会难以保证温饱,由于不能与同学聚会交友或者其他原因而变得孤僻。希望我的一点帮助能够让受捐助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两方面的困窘,因此我不希望限制同学对捐助资金的使用”。他还谈到:“我的工作更注重于科研方面,跟同学们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更多的信息来自于做学生工作的同事。”
帮困助学好风尚,涓涓细流汇成海,张赛扬老师的品格深入人心,如沐春风,激励莘莘学子奋勇向前。
(毕大朋 崔露 供稿)
捐赠人简介:
张赛扬,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委会青年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委员。2010年于郑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2016年在郑州大学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进行博士学习,并于201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抗肿瘤药物化学和肿瘤药理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NEDDylation抑制剂的研究和发现。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张赛扬老师
张赛扬老师生活照
张赛扬老师与学生合照
张赛扬老师与学生合照